The REAL Blog

用最真實的文字&分享,讓你的生活與事業得到最簡單直接的成果

陷入媽媽自責後,我做的3件事

教養教育 生活經營
曼華 GROWISH
陷入媽媽自責後,我做的3件事
19:23
 

在成為媽媽的旅途中,我相信你一定也遇過不少的心理衝擊。我說的是那種,媽媽的自責與罪惡感,儘管你知道問題與錯不一定在你,你還是會冒出來那種不舒服的心理感受。所以,在聊聊創業與時間管理之餘,今天我們來聊聊教養吧!

「好吧!」是我最近有點害怕聽到的話。因為在暑假的義大利旅行時,由於 Ellie 對於在不同飯店睡覺的適應與安全感情況不像哥哥一樣,她很容易會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原本想自己一個人單獨睡的想法,也就是他可能會最後時刻要媽媽陪,要換一張比較靠近我們的單人床之類的。其實我可以理解這一切,但如果這件事也涉及到要改變原本哥哥的決定,就比較麻煩了。

那一天就是這樣的狀況發生了,當下其實兩個孩子也都累了,但我看得出來當 Ellie 改變她原本早上的決定時,哥哥其實有點無奈,然後說了「我真的不想再說『好吧!』了,我發現我好常說好吧!」,然後他哭了。

我的兒子 Matti 是個溫暖的小孩,不喜歡爭執,也希望大家都可以開開心心的。也因為他的溫暖特質,他時常願意把機會讓給需要的孩子。例如他和我分享,有一次學校老師請全班吃冰淇淋,他原本在排隊,但有的孩子等不及了,所以問他可不可以排到他前面。結果一個讓一個,最後竟然變成 Matti 是排在全班最後面。這只是其中一個他和我說一直說「好吧!」其實也會讓他不開心的例子。

你知道嗎?身為母親,當下我看著孩子激動的哭我真的好自責。我腦海裡掃過各種他在家裡是不是也有說「好吧」的時候,也搜尋著他是不是因為在學校禮讓了太多孩子,所以導致於有時候他在家裡想要為他的權利平衡一下,而產生平時不常有的反應或行為。

我是一個不會要求大孩子要讓小孩子的母親,每當有需要討論或妥協的時候,我永遠都是站在「如果已經擁有什麼的你,想要先享受,沒問題,你可以不需要禮讓。但對於想使用一樣東西的人,你可以和他好好溝通,什麼時候可以換人使用」。儘管我知道,我的教養方式應該沒錯,但我當下還是很自責很想哭,總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可以在做的好一些。

就像是我自覺我是富有同理心的人,所以其實我感到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會因為他人的不同理而難過受傷。有時候,我也會想「那我是不是就自我或自私一點,我就不會受傷了」。但那不是我,也不是我想要變成的樣子。

在那一趟旅行之後,我每天都會花時間和孩子深入的聊天。孩子很愛這些時刻,甚至幫這些聊天取名為 secret talk。我們會隨機當天發生的事件,以及內心深處的想法。我花大量的時間來做優質的聊天,有時候也會讓我有一種領悟,原來我創業賺到的時間,竟然真用在我當時假設的「當孩子越大,絕對有越多需要投入內心溝通的時間」,我也很慶幸自己還有這樣的時間、心力與耐心在家庭中。

媽媽陷入自責與愧疚,真的是在生活中不時就會冒出的感受。很難預期,也很難阻擋。

 

這裡我分享給你,當感受到 Mom guilt 時我會做的事:

1. 讓自己冷靜,不要陷入過度自責

當情緒來的時候,後面可能會出現很多不恰當的想法與言語。如果需要安撫孩子,我會先安撫孩子,但如果只是自己的情緒問題,我會讓自己先跳脫當時的時空,做點其他的事,讓自己先平撫情緒後,再深入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舉例來說,當時在義大利時,我安撫完孩子之後,和他表明媽媽的立場,不會要求他一定都要禮讓。之後我就讓自己看個影片抽離當下的情緒,然後睡覺。

 

2. 為你需要做的事,安排時間

問題還是需要解決的,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孩子應該要和父母分享在學校的所有事,而是當他有無奈、沮喪或低潮時,有機會也願意和父母說。所以我的下一步決定就是讓孩子早點睡,絕不省下每天睡前自己能和孩子深聊的時刻。我喜歡在睡前聊這些話題,是因為那是一個安靜、全黑,可以完全專注在彼此的時間。當然有的人的專注時光是在晚餐時或早餐後,用你能夠自在使用的時間來決定。

  • 你可能也會想要收聽 EP 2 - 我如何從一個人的旅行,找到傳承給孩子的能力 Podcast 收聽
  • EP 1 - 跟著心走之後,不再執著當一個完美的媽媽 Podcast 收聽 

 

3. 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對我來說,教養當然父母有父母該學習與該做的事,但一旦有問題發生,最重要的還是當事人(孩子)本身要能夠知道下次遇到可以有哪些解決方式。我的孩子進入的是外國的教育系統與環境,我們甚至可能會面臨文化上或者歧視的狀況。所以,一起討論遇到狀況時可以應對的方式,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而這個應對方式也不需要成為你的應對原則,反而需要視情況而定。例如,我曾遇過一個家庭,教育孩子只要是先動手的人就是有錯,且當他人對自己動手時,就可以還手。在我看來,這樣的教育定論,其實是很可怕的,而且我還親眼目睹這個孩子因為「不想成為錯的那一個(先動手的一方)」,而製造假證據來栽贓另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只要讓孩子知道,有多事情的對錯是需要討論的,而解決方式也是有彈性的,是我們可以一起思考的。

 

在這邊我也推薦給你一本,在我一開始閱讀時,容易自己選邊站、對號入座或心裡感到不太舒服的書籍,但持續閱讀卻能夠好像慢慢抓到成為自己喜歡的媽媽的做法與樣子。

這本書叫「媽媽與他們的產地」,裡面透過各種生活中的例子,讓你可以跳脫主觀意識的用客觀公正的方式來重新看待自己的教養方式。每一種對比個性或作法的媽媽案例,其實也都很直接觸及當下正在閱讀的我的心情。它也有很多提到很多提醒我的文字,像是「我們不需要因為孩子敏感而過於擔心,也不能因為孩子乖巧就掉以輕心,更沒有必要努力改變無法改變的氣質。」很多文字都讓我當下可以細細品味,再認真對待自己的家庭。

如果你需要閱讀這本書:媽媽與她們的產地